在推进AI与制造系统融合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常遇到诸如数据孤岛、流程僵化、评估标准模糊等问题。尤其当AI系统过于依赖复杂底层架构或缺乏业务适配能力时,反而可能增加管理负担,偏离提效初衷。针对这些实际痛点,万达宝推出的智能助手LAIDFU(来福)提供了一种轻量化、业务导向的应对思路:它不追求大而全的系统重构,而是聚焦具体场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智能规则引擎,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灵活支撑——例如智能处理采购申请、动态评估供应商等级、辅助绩效评定等,让AI真正服务于日常运营决策。
一、问题一:业务流程响应慢,人工干预多
在传统制造管理中,诸如采购审批、物料调拨、异常报备等流程往往依赖层层人工传递,效率低且易出错。LAIDFU通过预设规则与上下文理解能力,可自动识别员工提交的请求内容,并触发相应处理动作。
例如,当采购员在企业微信中输入“申请A类物料500件,供应商为XX公司”,LAIDFU能自动提取物料编码、数量、供应商信息,核对库存阈值与预算额度,并推送至对应审批人。若历史数据显示该供应商近期交货准时率下降,系统还可附加风险提示。这种“对话即操作”的模式,大幅缩短了流程周转时间。
二、问题二:供应商管理缺乏动态评估机制
许多制造企业仍采用年度静态打分方式评估供应商,难以及时反映交付质量、响应速度等关键变化。LAIDFU结合EBI数据能力,可基于实时业务数据(如到货准时率、质检合格率、对账效率等)自动计算供应商综合得分,并动态调整等级。
系统支持按品类、区域或项目维度分别建模,避免“一刀切”评价。当某供应商连续两次评分低于阈值,LAIDFU可自动触发预警,并建议启动备选方案或约谈流程。这种持续、量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构建更稳健的供应链体系。
三、问题三:绩效评定主观性强,缺乏数据支撑
制造企业的绩效管理常面临指标分散、数据采集难、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LAIDFU可对接生产、仓储、采购等多系统数据,围绕岗位职责自动提取关键行为指标(KBI),如设备维护及时率、工单完成质量、跨部门协作响应速度等。
在此基础上,系统生成结构化绩效画像,并支持管理者通过自然语言查询,如“查看张工上月的异常处理效率”。这不仅提升了评估的客观性,也为员工提供清晰的改进方向。同时,LAIDFU还能识别高绩效员工的共性行为模式,辅助团队能力复制与培训设计。
四、AI应服务于“人”,而非替代流程
值得强调的是,LAIDFU的设计理念并非取代现有管理制度,而是作为“智能协作者”嵌入其中。它不强制企业重构IT架构,也不要求全员掌握数据分析技能,而是通过对话式交互降低使用门槛,让一线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便捷获取智能支持。
这种“轻集成、重场景”的路径,尤其适合处于智能制造初级或中级阶段的企业——在不中断现有运营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