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深化阶段,企业已不满足于单一功能的AI工具,更关注AI能力如何与现有业务系统深度协同。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AI引擎,通过模块化架构与灵活的集成方案,为企业提供了“自主构建+精准适配”的技术路径。其核心不仅在于AI能力的输出,更在于如何让AI自然融入企业已有的数字化土壤。
一、LAIDFU的技术定位:从工具到平台的跨越
传统AI引擎常被定位为“外部赋能者”——通过API调用提供特定功能(如文本生成、数据分析),但与企业核心系统的交互往往停留在表层。万达宝LAIDFU则采用了“嵌入式+可扩展”的设计理念,本质上是一个低代码的AI开发与运行平台,支持企业基于自身业务逻辑自主搭建AI应用,而非被动接受标准化服务。
该引擎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 自主可控性:企业提供业务数据与场景需求后,可通过可视化配置或简单编码定义AI的行为逻辑,避免通用模型“水土不服”;
- 系统亲和力:内置多种标准接口协议(如RESTful、SOAP、数据库直连),能直接对接企业已有的ERP、CRM、MES等系统,无需大规模改造底层架构;
- 数据边界意识:通过数据分区设计实现“业务数据不出域”,不同系统的数据在融合分析时保持物理或逻辑隔离,兼顾效率与安全。
二、典型企业系统集成场景解析
LAIDFU的集成能力覆盖企业全链路数字化环节,以下为几个高频应用场景的具体实现方式:
- 与ERP系统的流程协同
ERP是企业资源管理的核心,涉及财务、供应链、生产计划等多模块数据。LAIDFU可通过数据库中间表或API网关接入ERP的实时数据(如库存水位、订单状态),并基于这些数据训练专属模型。例如,在制造业场景中,AI可分析ERP中的生产排期与物料消耗记录,自主预测设备故障风险或优化采购计划,最终将决策建议通过ERP的工作流模块反馈给相关人员,形成“数据-分析-执行”的闭环。
- 与CRM系统的客户洞察增强
CRM沉淀了客户基础信息、交互记录、购买历史等关键数据,但传统分析依赖人工规则,难以挖掘深层需求。LAIDFU接入CRM后,可对客户行为数据进行向量化处理,构建动态标签体系(如“潜在高价值客户”“服务敏感型用户”)。当销售或客服人员与客户沟通时,AI能基于当前对话内容,结合历史数据实时推荐话术策略或优惠方案,并自动同步至CRM的客户跟进记录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与效率。
- 与MES系统的生产现场赋能
制造执行系统(MES)负责车间级生产调度与设备监控,数据具有高频、碎片化的特点。LAIDFU通过与MES的实时数据接口(如OPC UA协议)连接,可对生产线传感器数据、工单执行进度进行分析。例如,在质检环节,AI可通过图像识别模型分析MES上传的产品检测图片,快速定位缺陷类型并关联工艺参数,辅助工程师调整生产参数;在排产优化场景中,AI能根据设备实时状态与订单紧急程度,动态调整工单优先级,减少等待时间。
- 与办公协同系统的知识沉淀
OA、企业微信等办公系统承载着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如会议纪要、项目文档、邮件往来)。LAIDFU可通过文件解析接口提取文本信息,结合企业内部的术语库与业务流程,训练专属的知识问答模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如“某类设备的报修流程是什么?”“去年Q3的营销活动ROI是多少?”),可直接向AI提问,系统基于集成的办公系统数据生成准确答案,减少重复性咨询对人工的占用。
三、数据分区设计:集成背后的安全基石
企业系统集成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平衡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LAIDFU采用“逻辑分区+物理隔离可选”的数据管理策略:
- 逻辑分区:为每个接入的系统分配独立的数据标签与访问权限,例如ERP的生产数据、CRM的客户数据、MES的设备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虚拟容器中。AI模型在调用多源数据时,需明确声明所需的数据范围,系统会自动过滤无关信息,避免过度采集。
- 物理隔离(可选):对于金融、医疗等强监管行业,LAIDFU支持将不同系统的数据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或云环境中,仅通过加密通道传输必要的分析结果(如聚合统计值、脱敏特征向量),确保原始数据不离开本地环境。
- 动态脱敏:在数据交互过程中,敏感字段(如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客户联系方式)可根据预设规则自动脱敏,仅向有权限的AI模块开放完整信息。
这种设计既满足了企业“用数据驱动AI”的需求,又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要求,降低了合规风险。
四、自主构建的价值延伸
区别于“开箱即用”的标准化AI产品,LAIDFU更强调企业的主体性——企业IT团队或业务专家可通过平台的低代码工具,自主定义AI的应用场景。例如,零售企业可基于LAIDFU搭建“门店客流预测模型”,输入来自POS系统(销售数据)、安防系统(摄像头人流统计)、天气平台(外部环境数据)的多源信息,训练出符合自身商圈特点的预测算法;物流企业则可定制“异常订单识别模型”,通过分析ERP订单数据、CRM客户反馈、物流轨迹信息,自动标记高风险订单并触发预警流程。
这种“按需构建”的模式,不仅减少了企业对第三方服务商的依赖,更让AI真正成为贴合业务痛点的生产力工具,而非停留在技术展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