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管理”拆成三件事
- 信息摆渡:让 A 部门知道 B 部门昨天到底做了什么,而不是两周后开复盘会才惊呼“原来你们也踩了同一个坑”。
- 节奏校准:把季度目标切成周任务,再把周任务切成日提醒,防止月底集体加班给 KPI 上坟。
- 异常止损:合同刚出现逾期苗头,有人能在微信里收到一句“这笔款大概率下周悬”,而不是等财务锁账那天才集体傻眼。
AI 智能体干不了全部,却能把这三件事从“人工刷新”变成“自动推送”。
二、它不是第六位高管,更像一个“隐形实习生”
· 早 8:30 扫描昨晚的销售日志,把退货率高于 8% 的 SKU 标成红色,附一句“快递投诉词频升高”。
· 10:00 把昨晚新录入的客户提问自动合并成 3 个主题,丢给客服主管,减少 40% 重复答问。
· 午休时读取项目管理系统,发现某任务延迟 2 天,触发企业微信提醒:负责人、协作人、财务各收到一句人话,不含叹号,却足够让心跳快半拍。
· 下班前自动生成一页“今日异常摘要”,字体不超过 12 号,老板地铁里就能翻完。
一天下来,没人被拉去额外开会,却清楚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踩。
三、降低“机器味”的两段土办法
- 先让人写“土规则”,再让模型补缝隙
例如“东北客户发票抬头必须带税号”这种地域性规矩,写成一行代码比让大模型猜更省事;AI 只负责把剩下 20% 没覆盖到的“奇葩抬头”捞出来。 - 把“解释”做成一句话摘要
别给运营甩一张 SHAP 值瀑布图,直接告诉采购经理“涨价 3% 的主因是铜价,上周期货升了7%”。人话一句,比十张图好使。
四、LAIDFU(来福)在墙角做的事
· 向量模型超市:BGE、M3E、E5-mistral 随切随换,公司想试哪款,不用重新洗数据。
· 大模型插座:GPT、文心、通义、Llama3 统统走一个 API 网关,今天想换谁家,只改一行配置,历史对话不停服。
· 本地知识抽屉:合同、报价、SOP 全部切成向量放本地,谁查到什么,由权限表决定;不相关的人连标题都刷不到。
· 30 天降解:问答记录只留索引,原文自动碎片化,服务器半夜自己“失忆”,省得 IT 同事拿 U 盘满世界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