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施注意事项

AI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施注意事项

2025-10-10T11:26:56+08:00 2025-10-10 11:26:56 上午|

观察当前制造企业引入智能化系统的实践,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技术方案在演示时效果清晰,但落地后常与实际生产节奏脱节。分析多个项目案例,问题往往不在于硬件或算法本身,而在于系统与现有流程的衔接方式。例如,新系统要求改变操作习惯,数据录入方式与现场条件不符,或是与已有的ERP、MES平台无法顺畅对接。这些断点导致效率未提升,反而增加了管理负担。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系统,在部分工厂中被用于调整智能化实施路径,其做法不是强行替换原有体系,而是通过智能模块逐步嵌入关键环节。

明确业务痛点,而非追逐技术概念

一些企业在规划智能制造项目时,容易被“全自动化”“黑灯工厂”等概念吸引,但缺乏对自身痛点的梳理。结果是投入资源后,系统解决了非核心问题,而真正影响交付和成本的环节依然依赖人工。

LAIDFU的实施通常从具体业务场景切入。例如,某企业长期面临供应商交货不稳定问题,系统首先部署智能评估模块,根据历史到货准时率、质量合格率、沟通响应速度等维度,动态评定供应商等级。评级结果自动同步至采购系统,作为下单优先级参考,而非仅凭经验选择。

智能处理业务:减少人为干预环节

制造现场的许多流程仍依赖人工传递信息。比如,生产计划调整后,班组长需口头通知操作员;设备保养完成,维修人员手写记录再录入系统。这类操作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

该系统支持智能处理常规业务。当ERP中更新生产订单,相关信息自动推送到车间看板,操作员开机时即可看到最新任务。设备保养结束后,传感器数据结合工单状态,系统自动判定完成并更新维护周期,无需手动确认。

评估体系需贴合实际运行逻辑

传统供应商管理多依赖定期评审,评级结果更新慢,难以反映实时状态。某供应商上季度评级为A,但最近连续两次交货延迟,仍被优先选用。

LAIDFU采用动态评估机制,数据来源包括采购、质检、仓储等多个环节。每次交货后,系统自动采集到货时间、抽检合格率、包装规范性等指标,实时调整等级。采购人员在下单时,可直观看到当前风险提示,辅助决策。

绩效评定的多维数据支撑

员工绩效评估常因数据不全而偏向主观判断。例如,某操作员产量高,但次品率也偏高;另一人完成任务稳定,但未参与额外培训。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反映贡献。

系统支持智能评定绩效,整合设备运行数据、质量记录、培训参与、跨岗支援等多维度信息。管理者可自定义权重,生成更贴近实际的评估结果。这些数据也可用于识别高潜人员,或发现技能短板,指导后续培训安排。

避免一次性上线思维

不少项目追求“一次性切换”,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部署。但生产环境复杂,突发情况多,强行推进容易导致系统停摆或员工抵触。

LAIDFU的实施通常采用分阶段方式。先在一条产线或一个车间试点,验证数据采集准确性、规则合理性、操作便捷性。运行稳定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区域。这种渐进模式降低了风险,也让团队有时间适应新工作方式。

系统需适应现场,而非强求改变

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现场实际条件。例如,老旧设备可能不支持直接数据采集,工人操作习惯难以短期改变,网络覆盖存在盲区。

该系统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可通过边缘计算设备读取模拟信号,也能兼容手动补录。界面设计简洁,关键信息以图标和颜色标识,减少文字阅读负担。即使在信号不稳定区域,数据也可本地缓存,恢复后自动同步。

长期价值在于持续可用

真正的挑战不在技术部署,而在于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LAIDFU的作用,是让智能化功能真正融入日常,而不是成为额外负担。当操作员习惯通过系统获取任务,管理者依赖动态数据做决策,技术才真正落地。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