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近年企业市场部门的工作方式,可以发现一个明显变化:获取线索的数量不再是最核心的指标,如何从大量信息中识别出真正有意向的客户,成为更关键的环节。分析多个行业的实际案例显示,营销投入中相当一部分消耗在无效沟通上。数据显示,部分企业收到的线索中,超过六成并未进入实质洽谈阶段。面对这种情况,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系统被一些公司用于优化客户筛选流程,其特点是允许企业基于自身业务逻辑,建立个性化的判断机制。
筛选不是简单打标签
传统客户筛选常依赖固定规则,比如“访问官网三次以上”或“下载白皮书即为高意向”。但这类标准容易误判——有人频繁查看页面可能是出于研究需求,而非购买准备。
LAIDFU不预设统一的筛选模型,而是提供工具,让企业根据历史成交客户的共性行为,构建自己的AI判断逻辑。例如,某设备供应商发现,最终成交的客户往往在查看产品页后,会进一步查询售后服务政策或安装条件。这类行为组合被设定为关键信号,系统自动标记类似行为模式的新访客。
构建属于自己的AI模型
系统支持企业导入过往成交案例的互动数据,包括页面浏览路径、咨询问题类型、邮件打开频率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AI可识别出哪些行为序列更可能导向成交。
这一过程无需企业具备算法团队,操作界面以业务语言呈现,市场人员可通过勾选、拖拽等方式定义关键节点。训练完成后,模型在本地运行,不依赖外部平台,企业拥有完全控制权。
自主设计应用场景
不同行业的获客路径差异较大。工业品客户可能关注技术参数和交付周期,消费品用户更在意体验评价和价格政策。LAIDFU允许企业自主设计AI的应用场景。
例如,一家工程服务商设置AI监控公开招标信息,当某项目描述中出现其擅长的施工条件时,系统自动提取关键要求,并匹配公司过往类似项目的执行记录,生成初步响应建议。另一个案例中,零售企业用AI分析社交媒体评论,识别出频繁提及“缺货”“等待上新”的用户,将其列为优先通知对象。
动态调整筛选权重
客户行为模式会随市场环境变化。某类信号在季度初可能很有效,到季末因促销活动增多而失去区分度。LAIDFU具备反馈回路,持续记录筛选结果与实际转化情况的对应关系。
如果发现某类被标记为“高意向”的客户最终未成交,系统会提示调整判断条件。市场人员可重新评估行为组合,比如将“仅查看价格”从高权重项中移除,或增加“对比不同型号配置”作为新指标。
数据运行的可控性
所有客户数据在企业自有环境中处理,支持私有化部署。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均在本地完成,不上传至外部服务器。企业可明确划定数据使用范围,确保客户信息不被用于其他用途。
这种架构下,筛选机制的建立始终围绕实际业务展开,避免了通用模型因脱离场景而产生的误判。
筛选之外的延伸价值
当企业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客户识别逻辑,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减少无效跟进,更在于沉淀出一套可复用的市场认知。哪些问题预示购买意愿,哪些行为往往是观望表现,这些经验被转化为可执行的数字规则,降低了对个别人员经验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