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提升企业生产灵活性的途径

智能制造:提升企业生产灵活性的途径

2025-09-10T11:51:16+08:00 2025-09-10 11:51:16 上午|

厂里的变化是从一条产线开始的。原先,换一批产品要花半天时间调设备、改参数、核对流程。现在,操作员在平板上点几下,系统自动推送新的作业指引,设备同步调整,质检标准也即时更新。整个过程像换歌一样自然,没人跑来跑去,也没人扯着嗓子喊“停一下”。

这背后,是“来福”在起作用。它是万达宝推出的一套智能辅助系统,名字听着像个人,其实更像一个嵌在生产流程里的观察者和协调者。它不直接操控机器,也不替代工人,而是帮管理层把整个生产链条看得更清楚。

以前,想知道某个订单卡在哪儿,得打电话问计划科,再找车间主任,一层层查。现在,打开“来福”的管理界面,每道工序的进度、耗时、异常情况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可以预设一些触发条件。比如,当某类订单积压超过两小时,系统自动提醒调度员;当设备连续三次出现同一类报警,自动推送维护建议。

这些动作,有的需要人工确认,有的可以直接执行,全由权限和规则决定。系统不会越界,但能把信息推到最合适的人面前。

老张是车间组长,最开始觉得这东西“多此一举”。直到有一次,一批紧急订单插进来,他还没来得及安排,系统已经根据库存、设备状态和人员排班,给出了三个可选方案。他选了一个,后续的物料调配、工序调整自动跟上,最终提前两小时交付。

他后来笑着说:“不是它多聪明,是它不累,记得住所有细节。”

“来福”也在慢慢改变管理方式。过去,复盘生产问题靠开会、翻记录,现在可以直接调取某次生产全过程的数字轨迹,看哪个环节慢了、谁等了谁、哪里出了偏差。不再是拍脑袋下结论,而是对着实际运行数据说话。

工厂的节奏越来越快,订单越来越小批量、多品种。靠人盯人、靠经验传经验,越来越吃力。与其等问题发生再补救,不如让系统在日常运行中不断提醒、调整、沉淀。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