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机先别喊口号
老潘的注塑厂开了十八年,订单七成靠外贸。客户邮件一来,他先打印三张图纸:一张给技术部,一张给生产组,一张自己垫在键盘下。纸越堆越高,找起来像翻旧报纸。去年圣诞前,一张A4被咖啡打湿,色号糊成一片,整批货返工,空运改海运,赔掉半年利润。老潘这才同意试试“智能制造”——条件只有一个:图纸不能离开厂房。
二、来福的“分级抽屉”
万达宝LAIDFU(来福)被搬进机房那天,只带来一只铁壳服务器和一张32G的加密狗。
- 先给每张图纸盖“能见度”戳:
- 普工只能看三维爆炸图,尺寸数字被自动打码;
- 车间主管多开一道权限,可见公差带;
- 老板和工艺经理才能瞧见原材料供应商与单价。
- 再把“人”切成细颗粒:
临时工、正式工、班组长、外贸跟单,各配一把电子钥匙。钥匙失效时间可精确到班次——晚班工人下班打卡,图纸窗口同步上锁,连截屏都存不进个人文件夹。 - 本地向量库
所有PDF、CAD、Excel先在本机切成碎片,生成向量指纹,再灌进加密库。外网断开,模型照样能回答“P20钢在180℃下的收缩率是多少”这类歪问题,且只给提问者权限范围内的那几行数字。
三、把经验换成“积木”
老潘厂里最值钱的是那位58岁的调机师傅,姓马,人称“马一枪”——换模十分钟,射胶一次到位。马师傅最怕带徒弟,口述的诀窍常被记错。
来福做了三件事:
- 把马师傅过往调机记录(温度、压力、冷却时间)全扫进库;
- 让马师傅对着手机语音“吐槽”:出现熔接痕怎么办、产品发雾怎么处理——语音实时转文字,再切成问答对;
- 新人调机时,只要输入产品编号,系统先推三条“马师傅同款”参数,再标红与标准值的差距。
一个月后,新人独立调机合格率从71%提到89%。马师傅依旧值钱,但不再被夜班电话吵醒。
四、静悄悄的改动
- 排产:
来福读外贸部邮件,抓关键词“船期”“加急”,自动把插单任务标红,推送给设备管理员。管理员点“同意”,机床排程重新甘特图;点“拒绝”,系统记录理由,月底汇总给老板——吵架有凭据。 - 质检:
相机拍到的毛边照片,先与历史缺陷库比对,相似度>85%直接判NG,并回推当班温度曲线。工艺工程师第二天上班,能看到“缺陷—参数”关联表,不用像侦探一样四处问人。 - 能耗:
电费单被扫进系统,来福算出“千元产值耗电”曲线。夜班电费低,系统建议把两班换模时间集中到23:00—2:00,一个月省出三万度电,足够给全厂换LED灯。
五、老板最怕的“万一”
老潘的担心只有一句话:“要是哪天系统抽风,把图纸全泄出去,我跳楼都来不及。”
来福给的“土办法”:
- 三把钥匙:开机钥匙、数据库钥匙、备份磁带钥匙,分三人保管;
- 每日增量备份,磁带离库上锁;
- 每季度做“断网演练”——随机拔掉网线,系统仍能在本地服务器跑完当天排产,且终端无法导出任何文件。
老潘亲自试过一次:拔掉光纤,终端页面瞬间只剩“只读”按钮,连U口都被脚本锁死。他点点头:“能防内鬼,比会吹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