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不光要比产品、拼服务,更要比效率、看成本。谁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把运营成本控制得更合理,谁就更容易在价格、交付、响应速度上占据优势。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试用AI来推动降本工作,但如何让AI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值得深入探讨。
很多企业尝试过引入外部AI工具,但常遇到一个问题:通用模型不了解自家业务,给出的建议“听起来有道理,用起来不落地”。另一个担忧是数据安全——把采购价格、客户合同、内部流程交给第三方平台,风险太大。
万达宝LAIDFU(来福)的设计思路有所不同。它不是一个“开箱即用”的标准化产品,而是一个企业可以自主搭建的AI智能助手。系统部署在企业自己的环境中,所有数据不出内网,从源头上杜绝信息泄露的可能。它不会把你的核心业务数据传到云端去训练公共模型,也不会让不相关的人员接触到敏感信息。
有了这个基础,企业可以开始构建真正贴合自身需求的AI应用。比如销售团队经常被客户问到产品参数、交货周期、定制案例,过去需要翻文件、找同事、查系统,耗时耗力。现在,把产品手册、历史订单、技术文档导入LAIDFU,销售人员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问题,AI就能快速给出准确答复,响应速度明显提升。
在成本控制方面,LAIDFU能帮助梳理各个环节的“隐性浪费”。比如财务部门发现某类差旅报销金额偏高,AI可以调取过去一年的报销记录、出差事由、审批流程,结合项目收益进行交叉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优化空间。再比如生产计划调整频繁,导致物料损耗增加,系统可以通过回溯历史排产与实际执行的差异,提示流程中的薄弱点。
这些能力不是靠预设规则实现的,而是AI在企业私有知识库中不断学习的结果。它逐渐“懂”了这家企业的语言、流程和业务逻辑,给出的建议也越来越贴近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由企业自己掌控,不需要把数据交给外部机构。
AI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聪明”,而在于它能否融入企业的日常运作,解决具体问题。一个守得住秘密、学得懂业务的智能助手,才能真正成为降本增效的助力。当每个部门都能用自然语言与AI协作,快速获取信息、发现异常、提出优化建议,企业的整体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就会悄然提升。
这种变化不会一夜发生,但每一步都算数。从搭建知识库开始,让AI先学会“听懂话”,再逐步参与分析和建议,最终形成一套内生的智能能力。这或许才是AI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务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