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企业服务渠道的调研显示,超过70%的客户在首次咨询中未能获得完整解答,不得不反复切换页面、拨打客服或等待邮件回复。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企业已经部署了智能客服、知识库和在线表单,客户的“找不到”“问不清”“等太久”依然普遍存在。问题可能不在渠道数量,而在于互动方式本身——系统在被动响应,而非主动理解。
当用户点击“帮助中心”,他不是在寻找一个链接列表,而是希望有人能听懂他的具体处境,并一步步引导解决。真正的体验升级,不在于增加更多按钮,而在于让系统具备“情境感知”和“连续对话”的能力。万达宝LAIDFU(来福)正是以此为核心的企业级AI智能体,它不预设标准流程,而是通过用户自定义接入端与嵌入属性,让每一次互动都贴近真实业务场景。
为什么标准化的客服机器人总是答非所问?
多数智能客服的逻辑是“关键词匹配+固定话术”。你输入“发票开不了”,它返回一段通用指引,但无法判断你是财务人员在批量开票失败,还是业务员在客户现场临时需要开具。结果是,用户被迫在一堆无关信息中筛选答案,体验反而更差。
LAIDFU的不同在于“属性驱动理解”。企业可以根据业务特点,自定义用户身份、使用场景、系统环境等嵌入属性。比如,当用户从ERP系统内发起提问,AI自动识别其角色(如“区域财务”)、当前操作(“月结对账”),并调取相关权限内的历史记录,提供针对性建议。互动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具体情境的精准回应。
不同部门的客户,需要一样的交互界面吗?
销售团队习惯在CRM中操作,客服依赖工单系统,管理层偏好数据看板。如果AI只能通过一个固定入口接入,要么用户不愿切换,要么信息割裂。强行统一入口,往往导致使用率低下。
万达宝LAIDFU支持用户自定义接入端——AI可以嵌入企业微信、钉钉、OA系统、内部APP,甚至是特定软件的插件界面。销售在跟进客户时,直接在CRM侧边栏调出AI助手;仓库人员在PDA设备上语音提问库存位置,系统即时响应。AI不再是一个“新应用”,而是融入已有工具的“隐形支持者”。
用户的问题越复杂,对话就越容易中断?
现实中,一个业务问题往往涉及多个环节。比如“这个客户为什么迟迟不付款?”可能牵扯合同条款、发货记录、对账差异、沟通历史等多个维度。传统系统要求用户自己拼凑信息,而AI一旦无法一次性解答,对话就陷入僵局。
LAIDFU采用“连续任务链”设计。它能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子任务,逐步确认信息、调取数据、生成建议。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补充细节,AI则保持上下文记忆,不会“问到第三步就忘了第一步”。这种“不掉线”的互动,让解决复杂问题变得像和一位熟悉业务的同事聊天一样自然。
企业能不能让AI“说人话”而不是“念制度”?
很多AI回复机械、生硬,满口“根据第3.2条规则”,让用户感觉冷漠疏离。根源在于,系统被设定为“规则执行者”,而非“服务协作者”。LAIDFU允许企业自定义语言风格、回应节奏和知识边界。你可以设定:“对一线员工用口语化表达,对管理层提供数据摘要”,也可以限制AI在特定场景下不提供最终审批意见,只做信息支持。
这种可配置性,让AI的“性格”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既不过度承诺,也不机械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