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如何借助AI优化生产流程?

智能制造:如何借助AI优化生产流程?

2025-08-26T12:21:59+08:00 2025-08-26 12:21:59 下午|

在制造企业日常运转中,生产流程的细微波动常会带来连锁反应。设备突发停机、物料供应延迟、工艺参数偏差,这些看似局部的问题,可能影响整条产线的节奏。过去,这些问题主要依赖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或管理人员现场判断,响应速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今,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借助AI技术,将部分决策支持和流程管理变得更系统化。

AI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是要取代操作人员,而是通过数据整合与模式识别,辅助发现潜在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它更像一个“全天候观察员”,能持续监控多个信号源,并在特定条件触发时给出提醒或建议。

设备维护:从定期检修到状态预判

传统设备维护多按固定周期进行,存在“修早了浪费人力,修晚了影响生产”的矛盾。部分企业引入AI后,通过采集设备运行时的振动、温度、电流等数据,建立基础运行模型。当监测值偏离正常区间,系统会提前发出预警,提示可能存在的隐患。例如某电机电流波动异常,AI可结合历史维修记录判断是否需要安排检查,帮助维修团队更合理安排工单,减少非计划停机。

排产调度:应对临时变动更灵活

生产计划常因订单变更、原材料到货延迟而调整。人工重新排产耗时长,容易遗漏约束条件。AI系统可基于当前订单优先级、设备状态、人员配置等信息,快速生成多个排产方案供参考。当某关键物料延迟两小时到厂,系统能在几分钟内模拟出对后续工序的影响,并建议调整顺序或调配资源,减少等待时间。

质量控制:减少人工依赖,提升一致性

在质检环节,尤其是外观检测或尺寸测量,人工判断易受疲劳和主观因素影响。AI视觉检测已应用于部分场景,通过训练模型识别划痕、色差、装配偏差等缺陷。相比传统抽检,AI可实现更频繁甚至连续的监测,并自动记录问题类型和发生位置,为工艺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工艺优化:从经验积累到数据反馈

一些工艺参数的调整长期依赖老师傅的经验,新人上手慢,知识传承难。AI可收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产出数据,分析哪些设置更有利于良品率或能耗控制。例如在注塑环节,系统发现某温度区间配合特定保压时间,能减少毛边产生。这些发现可作为标准建议纳入操作规程,降低对个别人员经验的依赖。

实现这些功能,离不开底层支持

要让AI在制造环境中稳定发挥作用,系统的灵活性和兼容性很重要。生产数据来源多样,既有MES、SCADA等工业系统,也有文档、图纸、维修记录等非结构化信息。处理这些数据,需要系统具备多模型支持能力。

以万达宝LAIDFU(来福)为例,它支持多种向量模型,可用于处理技术文档、工艺说明等文本信息,实现快速检索与关联分析。同时,系统支持接入多种大语言模型,在不依赖单一技术路径的前提下,满足不同企业的部署偏好。企业可根据自身IT架构,选择本地化运行或与现有云平台集成。

更重要的是,LAIDFU强调数据归属清晰,生产数据不会被用于外部训练或共享。对于涉及核心工艺的企业,这一点是技术落地的前提。

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替代人

在实际应用中,不少企业发现,AI带来的最大价值不是“全自动”,而是“早知道”和“快反应”。当系统能提前提示设备异常、快速模拟排产方案、持续记录质量趋势,管理人员便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流程改进和人员协调。

智能制造的推进,不必追求一步到位。从某个痛点切入,比如先解决设备停机频繁或排产混乱,用AI辅助收集数据、提供建议,在实践中验证效果,再逐步扩展应用范围,往往是更稳妥的路径。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