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企业里,技术与业务之间总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业务人员有迫切的需求,比如快速分析销售趋势、预判库存缺口,而技术团队则忙于排期、写代码、调试接口。等系统上线,市场情况可能已经变了。这种脱节让不少管理者感到无奈:明明想借助智能化提升效率,结果反而增加了沟通成本。
近年来,一种新的尝试正在悄然出现——让AI引擎更贴近实际业务流程,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工作。以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为例,它的设计初衷不是打造一个复杂的智能平台,而是帮助一线人员直接参与到应用的配置和调整中。
最特别的一点是,使用LAIDFU不需要懂Python,也不用了解算法原理。比如,某家连锁零售企业的区域经理希望监控各门店的促销执行情况。过去,这需要IT部门开发报表系统,设定数据字段和更新频率。现在,这位经理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把过去两周开展特价活动的门店列出来,对比它们和未参与门店的客流变化。”系统就能自动识别数据源、提取相关指标,并生成可视化的对比视图。
这个过程不需要编写脚本,也不依赖技术人员介入。如果发现某个门店的数据异常,还可以继续追问:“这家店同期的员工排班有没有变化?”系统会联动人事数据模块进行交叉分析。整个操作就像和一位熟悉业务的同事对话,而不是在操作软件。
更值得留意的是,LAIDFU允许用户根据实际反馈不断调整逻辑。比如,最初设定的“高销量”标准可能偏高,导致预警信息太少。业务人员可以直接修改判断条件,比如把“日均销售超500件”调整为“超过区域均值1.5倍”,系统会即时更新结果。这种动态优化能力,让工具能随着业务节奏灵活适应。
在一家从事设备租赁的企业中,客服团队利用LAIDFU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响应辅助机制。当客户来电咨询设备故障时,系统会自动提取该设备的历史维修记录、使用环境参数,并结合常见问题库,提示可能的原因和处理建议。这些功能并非预先开发好的模块,而是由客服主管自行配置完成,耗时不到三天。
这种融合方式,不是把AI嵌入业务,而是让业务人员自己“组装”AI的用途。它不追求全自动决策,也不强调模型的复杂程度,而是专注于解决具体场景中的信息滞后、响应迟缓等问题。
当技术工具不再需要专业门槛,当业务人员能亲手调整系统的判断逻辑,那种“技术服务于业务”的理想状态,才真正开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