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转型的浪潮中,质量检测环节正经历着革命性变革。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质检模式面临效率瓶颈与漏检风险双重挑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万达宝LAIDFU(来福)系统搭载的自动启用知识智能守护(GKP)功能,正在帮助制造企业构建起全流程的质量防控体系。
视觉感知的技术突破
某精密电子元件生产企业曾面临微小焊点缺陷难以捕捉的难题。引入LAIDFU后,系统的高精度工业相机配合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对电路板的全维度扫描。GKP模块自动识别出肉眼难以察觉的虚焊、连锡等异常情况,并将可疑部位坐标精准标注。该企业应用数据显示,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至新高度,且漏检率趋近于零。这种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检测能力,让质量控制从概率游戏变为确定性工程。
知识沉淀的智能进化
质检标准的动态更新曾是行业痛点。LAIDFU的GKP系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每次人工复检确认的缺陷样本都会自动纳入训练集优化模型。某汽车零部件厂商发现,系统在三个月内自主掌握了不同批次原材料的特性差异,对铸造毛坯表面裂纹的判断准确率持续提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支持跨厂区的知识迁移,新建产线可直接调用成熟模型快速部署质检方案。
过程控制的闭环管理
质量问题溯源往往耗时费力。系统构建的质量追溯链条将每个检测记录与生产工艺参数关联:当发现某批次产品尺寸超差时,可反向查询对应时段的设备温度、切削液浓度等数据。某机械加工企业借助此功能定位到刀具磨损周期与精度下降的相关性,提前更换备件避免了批量质量问题。这种从结果倒推原因的分析模式,使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转向事前预防。
人机协作的效率平衡
完全自动化可能引发员工焦虑。LAIDFU采用渐进式替代策略,初期由AI承担重复性高的初筛工作,复杂判断仍交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关。某注塑车间的实践表明,这种分工模式使质检员从单调的目检劳动中解放,转而专注于处理系统标记的疑难案例。平台的可视化看板实时展示人机判定一致性指数,为技能培训提供量化依据。
标准统一的集团管控
多基地生产常受困于品控差异。GKP系统通过云端模型分发确保各工厂执行统一检测标准。某跨国制造集团的中国区与欧洲区工厂同步应用相同质检模型后,客户投诉率显著下降。系统的远程审计功能还支持总部质量部门实时调取任一产线的检测记录,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质量体系同质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