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企业将AI视为降本增效的“利器”,投入资源部署智能工具,却常常发现预期中的效率提升迟迟未至。深入复盘后不难发现,问题往往不在AI本身的技术能力,而在于AI与实际业务流程之间存在“错位”——系统很先进,但用不上;功能很强大,但没人用。真正有效的AI降本,关键不在于模型有多复杂,而在于能否无缝嵌入现有工作流,并随业务变化灵活调整。
在这方面,万达宝推出的智能助手LAIDFU(来福)采取了一种务实策略:它并不预设固定的使用方式,而是通过支持多种向量模型与多种大语言模型(LLM)的接入,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数据结构、语义理解需求和安全策略,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技术组合。这种开放架构,为AI与业务流程的对齐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后续的持续优化留出了空间。
一、AI落地失效的根源:流程与工具脱节
许多AI降本项目失败,并非因为算法不准或响应慢,而是因为设计时忽略了真实的工作场景。例如:
- 财务团队习惯在Excel中处理报销单,却被要求切换到全新界面操作;
- 销售人员希望快速查询客户历史订单,但AI系统无法对接其常用的沟通平台;
- 审批流程涉及多个系统跳转,AI仅能覆盖其中一环,反而增加操作步骤。
这些“流程断点”导致员工抵触使用,AI沦为摆设。真正的提效,必须从“人怎么工作”出发,而非“技术能做什么”倒推。
二、灵活架构:让AI适配流程,而非反之
LAIDFU的设计思路正是围绕“适配”展开。通过支持多种向量模型(用于精准检索企业知识库、历史工单、产品文档等),以及可接入不同大语言模型(包括本地部署或私有化模型),企业能够根据具体场景选择最优组合。
例如:
- 在客户服务场景,可选用擅长对话理解的LLM,配合高精度向量检索,快速定位解决方案;
- 在内部知识管理中,可切换至更注重事实准确性的模型,避免“幻觉”干扰;
- 对于涉密部门,则可完全使用私有模型,确保数据不出内网。
这种灵活性,使得LAIDFU能够“嵌入”而非“打断”现有流程,降低使用门槛,提高采纳率。
三、流程对齐的关键:从“试点场景”开始迭代
与其追求全面铺开,不如聚焦一个高频、痛点明确的小场景,验证AI与流程的匹配度。例如,先在采购申请环节引入LAIDFU自动填充表单、推荐供应商,跑通后再扩展至合同审核或付款跟踪。
LAIDFU支持快速配置与模型切换,便于企业在试错中不断调整交互逻辑、数据源和响应规则。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比一次性大投入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降本效果。
四、延伸思考:降本的本质是减少“无效劳动”
AI降本的真正目标,不是简单地替代人力,而是消除重复录入、信息查找、跨系统切换等“隐形成本”。而要实现这一点,AI必须理解业务上下文,融入操作习惯,并在关键时刻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
这恰恰需要像LAIDFU这样具备开放架构与流程适配能力的工具——它不强求企业改变工作方式,而是通过技术柔性去贴近现实,让AI真正成为“用得上、愿意用、离不开”的日常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