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挑战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挑战

2025-10-31T10:31:18+08:00 2025-10-31 10:31:18 上午|

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人工智能(AI)正逐渐从“概念验证”走向“场景渗透”。无论是生产线上的质量检测,还是供应链中的需求预测,AI技术的融入都在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然而,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工厂)而言,AI的应用并非简单“引入系统”就能见效——它需要与具体的生产流程、设备特性、管理需求深度绑定,同时平衡技术投入与实际收益。

在这一过程中,​万达宝LAIDFU(来福)的价值逐渐显现:其支持用户自定义接入生产设备、传感器等终端数据源(如PLC、工业相机、MES系统),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定义关键属性(如设备运行参数阈值、质检标准规则),让AI模型能够精准适配企业的个性化场景。这种“灵活适配、按需定制”的特性,不仅降低了制造企业应用AI的技术门槛,也为我们探讨“AI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挑战”提供了现实参考——毕竟,真正的智能化转型,始于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一、AI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应用场景:从单点提效到全局优化

制造企业的AI应用需求通常围绕“降本、增效、保质”三大核心目标展开,具体可落地于以下几个关键场景:

  1. 生产过程监控与异常预警:让设备主动说话

传统制造依赖人工巡检或固定阈值报警,难以及时发现潜在故障或工艺偏差。AI通过对设备传感器数据(如温度、振动、电流)的实时分析,能够识别出“非典型但可能引发故障”的细微变化(例如某电机振动频率连续3小时小幅升高,虽未超阈值但预示轴承磨损风险),并提前发出预警。

万达宝LAIDFU在此场景中的适配性尤为突出:企业可根据自身设备类型自定义接入关键传感器(如注塑机的模具温度传感器、装配线的压力传感器),并自主设定“异常属性”(如“温度超过80℃且持续10分钟”“振动幅度环比上升20%”),让AI模型聚焦于企业最关心的风险点,避免通用方案“误报率高”或“关键问题漏判”的问题。

  1. 质量检测与缺陷识别:替代人工的火眼金睛

外观缺陷检测(如划痕、污渍、尺寸偏差)是制造业的典型痛点——人工检测易疲劳、标准难统一,而传统机器视觉方案需针对每类产品重新训练模型,成本高昂。AI结合工业相机的高清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快速识别多种类型的缺陷,并适应产品微小差异(如不同批次的颜色轻微变化)。

企业通过万达宝LAIDFU可自定义接入产线上的工业相机或扫描设备,同时定义“质检属性”(如“手机壳边缘划痕长度>0.5mm为不合格”“电路板焊点直径偏差±0.1mm内合格”),使AI模型直接基于企业的质量标准进行判断,而非依赖通用的“行业标准”,从而提升检测准确率与适用性。

  1. 供应链与库存协同:从被动响应主动预测

制造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中断或库存积压,常因需求预测不准或供应商交货延迟导致。AI通过分析历史订单数据、市场趋势(如季节性需求波动)、供应商交货记录等信息,可生成更精准的需求预测(如“下季度某型号零件需求量同比增长15%”),并联动库存系统动态调整采购计划。

对于已部署ERP或WMS系统的企业,万达宝LAIDFU支持自定义接入这些系统的数据(如库存余量、供应商交货周期),并允许企业定义“供应链属性”(如“安全库存=日均销量×7天+供应商平均延迟天数×2”),使AI的预测与建议更贴合企业的实际运营逻辑。

二、制造企业应用AI的核心挑战:从技术适配到组织变革

尽管AI的应用价值明确,但制造企业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需在技术、管理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1. 数据碎片化与标准化不足:能用的数据才是关键

制造企业的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系统(如PLC控制的生产数据、MES记录的工艺参数、人工录入的质量报告)中,格式不统一(如文本、数值、图像混合)、采集频率不一致(如设备传感器每秒上传一次,人工质检每天汇总一次)。若直接使用这些原始数据训练AI模型,可能导致“垃圾进、垃圾出”。

万达宝LAIDFU的用户自定义接入与属性定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企业可优先选择“高价值、易采集、格式规范”的数据源(如关键设备的实时传感器数据、质检环节的图像数据),并通过自定义属性明确数据的分析维度(如“只关注设备运行温度在8:00-20:00时段的数据”),从而提升数据的可用性与模型训练效率。

  1. 技术门槛与人才缺口:用得起最先进更重要

许多制造企业缺乏专业的AI算法工程师或数据科学家,而通用AI平台通常需要复杂的参数调试或代码开发,增加了落地难度。此外,部分企业担心引入外部AI系统会导致数据泄露(如生产工艺参数、客户订单信息),对技术合作持谨慎态度。

万达宝LAIDFU的“用户自定义”特性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企业无需掌握复杂的AI算法,只需通过可视化界面配置数据接入源(如选择“某品牌PLC”“某型号工业相机”)、定义关键属性(如“合格标准”“预警阈值”),系统即可自动生成适配的AI分析模型。同时,其明确承诺“用户数据仅用于当前业务场景,不用于通用模型训练”,进一步打消了企业对数据安全的顾虑。

  1. 组织协同与流程适配:技术落地需配套管理调整

AI的应用往往需要生产、IT、质检等多部门的协作(例如质量检测AI需质检员确认标注样本,生产调度AI需车间主管调整排产规则)。若企业内部的流程或职责划分未同步优化,可能导致“系统能用但没人用”的情况。

对此,制造企业在部署AI时需同步考虑“人”的因素:例如,通过培训让一线员工理解AI的辅助作用(如“AI检测结果需人工复核关键批次”),或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如将“AI预警后的设备维护响应速度”纳入维修团队考核)。万达宝LAIDFU的灵活配置能力(如自定义预警推送对象、自定义数据展示界面),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配现有管理流程。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