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演进的漫长脉络中,人工智能助手正逐渐从辅助工具演变为融入日常的协作伙伴。这类系统通过理解人类意图、调用多领域知识并生成针对性反馈,正在重塑信息处理、决策支持与任务执行的底层逻辑。本文将以通用型AI助手的功能图谱为基础,结合万达宝旗下LAIDFU(中文名“来福”)的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自主构建AI应用场景释放技术价值。
一、AI助手的核心功能维度:从基础交互到场景穿透
AI助手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多维度的功能覆盖能力上,这些能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协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
- 信息处理的效率革命
面对海量且碎片化的信息,AI助手能够快速完成结构化梳理。例如,在学术研究中,它可以同步检索论文数据库、专利平台与行业报告,按研究背景、方法论、实验数据等模块归纳关键结论;在商业分析场景中,助手能整合企业内部的销售数据、市场调研报告与竞品动态,生成包含趋势预测的简报。这种“从噪声中提取信号”的能力,本质上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降低了信息筛选的成本。
- 专业知识的普惠化传递
传统知识获取往往依赖特定领域的专家经验或系统培训,而AI助手通过预训练模型与垂直知识库的结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交互的内容。医疗场景中,助手可解释常见病症的病理机制与用药注意事项(需明确标注“仅供参考,具体以医嘱为准”);法律领域里,它能梳理某类案件的常见争议点与司法实践倾向。这种“知识翻译”功能,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在需要时获取可靠参考。
- 任务流程的自动化协同
对于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任务,AI助手可承担流程执行者的角色。例如,在客户服务场景中自动分类咨询工单、生成标准化回复建议;在项目管理中跟踪进度节点、提醒关键里程碑;在内容创作中辅助拟定大纲、优化文本逻辑。更进一步的,当助手与其他系统(如办公软件、物联网设备)打通接口时,还能实现跨平台的操作串联,例如根据会议录音自动生成待办事项并同步至日程表。
二、自主构建AI应用的实践路径:以万达宝LAIDFU为例
通用型AI助手解决了“广泛适用”的问题,但具体场景往往需要更贴合需求的定制化方案。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正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而生——它提供了一套低门槛的工具链,支持用户基于自身业务逻辑构建专属AI应用。
- LAIDFU的基础定位与能力框架
LAIDFU并非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成品助手”,而是一套包含数据接入模块、模型微调工具、交互界面设计器的开发平台。其核心优势在于:
- 灵活的数据兼容性:支持结构化数据(如Excel表格、数据库)与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档、音频记录)的导入与清洗;
- 场景化模型适配:允许用户通过标注少量业务相关样本,引导基础模型学习特定领域的表达习惯与知识重点;
- 可视化交互设计:通过拖拽组件即可配置对话流程(例如设置“先确认用户身份,再查询订单状态”的分支逻辑),无需编写复杂代码。
- 自主构建的实际场景案例
某中小型制造企业希望提升售后响应效率,但缺乏专业的AI开发团队。通过LAIDFU平台,该企业完成了以下操作:
- 数据准备阶段:上传过去三年的售后工单记录(包含客户问题描述、处理方案、解决时长),并标记关键字段(如故障类型、紧急程度);
- 模型训练阶段:利用LAIDFU的标注工具,选取200条典型工单作为训练集,让模型学习“如何从模糊描述中提取故障特征”以及“匹配最优解决方案”;
- 应用部署阶段:设计交互流程——用户输入问题后,系统先判断是否属于常见问题(如设备参数设置错误),若是则直接推送图文指南;若涉及复杂故障,则生成包含初步诊断建议与工程师联系方式的工单,并自动同步至后台管理系统。
运行三个月后,该企业的平均售后响应时间缩短了40%,一线客服的重复劳动量减少了60%。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逻辑:自主构建AI应用的核心不在于“替代人工”,而在于“将人的经验转化为系统的决策依据”,从而让人聚焦于更需要创造力的环节。
三、自主构建的价值延伸:从效率工具到组织能力沉淀
当企业或个人通过类似LAIDFU的工具自主搭建AI应用时,实际是在完成一次“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
一方面,构建过程中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拆解与重构——例如明确“客户咨询的核心诉求有哪些”“哪些问题是高频且可标准化的”“哪些环节需要人工介入”。这种梳理本身就能帮助组织梳理出更清晰的服务标准或操作规范。
另一方面,定制化AI应用会随着使用不断优化:用户的反馈数据(如“这个回答没解决我的问题”“我需要补充XX信息”)可以反哺模型迭代,形成“使用-改进-再使用”的正向循环。长此以往,企业积累的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一套融合了业务经验与用户需求的动态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