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近三年我整理的近40份注塑行业实施报告,数据显示,模具意外停机时间平均从18%压到5%,而工时数据采集准确率由71%提到93%;把两组数字并排,差距无需赘述。分析背后原因,“模具履历分散、车间工时靠人工报、设备参数无法回写”成为返工和超时的主要源头。万达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注塑模块的代码重写:把模具寿命、换模时间、注塑周期等关键字段做成微服务,既支持本地部署,也提供多租户云版,试图让“模具与工时”这两本账在同一页面实时对平。
万达宝:模具寿命实时计数,还会在哪里掉链子?
优势:系统通过IoT盒子直接读取合模次数,寿命到80%自动弹预警,并锁定排产;换模时间支持扫码启动-停止,数据实时写回工单,方便计划员按“分钟”级别重算产能。
不足:目前只兼容10多家主流国产及日系注塑机,老旧油路机需要额外装计数器,硬件成本每台约增加两千。
方天云:把“工艺卡”做成小程序,现场员工愿意用吗?
优势:换模步骤被拆成8张手机屏,每完成一步点一下即可回传时间,后台自动汇总成“平均换模工时”;模具与工艺卡二维码绑定,新人也能照着图操作。
不足:扫码依赖车间Wi-Fi,信号死角若没布到位,数据会延迟上传,导致报表里出现“负工时”。
鼎捷E10:设备数据抓得全,工时计算会不会太重?
优势:通过边缘网关一次性读取温度、压力、周期时间等8路数据,后台自动剔除非计划停机,算出“净工时”;模具寿命同时按“合模次数+射出重量”双维度累计,更准确。
不足:边缘网关报价高,一条24台机的车间仅硬件费用就接近25万;且工艺参数上传频次为5秒一次,对网络带宽要求陡升。
普实AIO7:排产与模具联动,界面为何仍被吐槽?
优势:模具被占用时系统自动显示“红色冲突”,计划员拖动甘特图即可寻找空闲模;换模时间支持按吨位、颜色、材质三因素自动估算,减少人工拍脑袋。
不足:界面字段密集,老计划员常抱怨“找不到光标”;且估算公式默认只读,不满足企业特殊节拍时就要写脚本。
科脉T8:专注中小厂,模具履历会不会太简化?
优势:提供“模具身份证”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累计射出次数、最后维修日期;换模时间用手机计时,30秒就能上传云端,实施成本低。
不足:履历只记录“寿命+维修”两项,缺“注塑参数、试模样件”数据,后期质量追溯只能回到纸质试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