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企业决策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常见现象:信息越多,判断反而越难。市场数据、财务报表、运营指标层层叠加,管理者常陷入“看不清重点”的状态。分析多个案例,问题不在于缺乏数据,而在于信息分散在不同系统中,难以形成连贯认知。CRM记录客户互动,ERP反映财务与订单,HCM掌握人员配置,但三者之间往往割裂。当销售签下一个大单,生产是否具备交付能力?人员是否到位?这类跨系统的问题,通常依赖人工协调,响应慢且易遗漏。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系统,在部分企业中被用于打通这类信息断点,其作用不是替代决策者,而是让决策依据更贴近真实运行状态。
决策盲点来自信息断层
传统管理模式中,各部门使用独立系统,数据更新节奏不一。销售部门看到的是合同金额和交付承诺,生产部门关注设备负荷和物料准备,人力资源则盯着出勤率和技能匹配。这些信息很少在同一个时间点被整合分析。
LAIDFU的设计思路是连接CRM、ERP、HCM等系统,让关键指标在统一框架下呈现。当管理层评估一个新订单的可行性,系统可同步显示当前产能利用率、核心岗位人力配置、原材料库存水平,减少因信息割裂导致的误判。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提示
多数企业依赖定期会议或周报获取信息,决策往往滞后于实际变化。某条产线已连续三天超负荷运行,但直到月底报表出来才被发现;某个客户沟通频繁但未下单,其潜在风险未被标记。
该系统通过规则引擎,自动识别异常模式并提示。例如,某客户近一个月咨询次数增加,但跟进记录显示无实质性进展,系统会提示“存在流失风险”;某部门请假率突然上升,结合项目进度,提示“可能影响交付”。这些提示不代替判断,而是帮助管理者提前关注潜在问题。
无限自定义视图:按需组织信息
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关注点不同。高层需要全局趋势,中层关注执行进度,一线主管更在意具体任务。通用型报表常因信息过载或缺失关键细节而难以使用。
LAIDFU支持用户自定义视图,每个人可根据职责配置所需信息。例如,运营负责人可设置“交付健康度”面板,整合订单完成率、异常工单数、客户反馈评分;人力资源可创建“团队稳定性”视图,关联离职率、加班时长、培训参与度。信息组织方式由使用者决定,而非系统预设。
动态知识积累:让经验可追溯
企业决策常依赖少数人的经验,但这些知识多存在于个人记忆或非正式沟通中,难以沉淀。某次成功交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某个客户最终放弃合作的真实原因?这类信息若不被记录,下次可能重蹈覆辙。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自动关联决策动作与后续结果。例如,某次价格调整后客户续约率上升,相关沟通记录、审批流程、执行时间被归集为案例。后续类似场景下,可调取历史参考,减少重复试错。
决策支持的轻量化接入
引入新系统常伴随流程重构和培训成本,导致落地缓慢。LAIDFU采用轻量级接入方式,不强制替换现有工具,而是通过接口读取数据,在不改变日常操作的前提下提供支持。
例如,销售仍在使用原有CRM录入客户信息,LAIDFU通过同步机制获取数据,并在其基础上增加行为分析和风险提示。用户无需切换系统,即可获得扩展信息。
逐步构建决策逻辑
AI辅助不是一次性解决方案。企业可根据实际痛点,从某个环节开始试点。例如,先解决订单交付能力评估问题,再扩展到人力资源配置分析,最后整合市场趋势预测。
每个阶段的规则由业务团队参与设定。某类订单是否需要额外审批,取决于历史履约数据而非通用标准。这种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让系统更贴合实际运作逻辑。
工具的真正作用
LAIDFU的价值不在于生成复杂模型,而在于让分散的信息产生关联。当CRM的客户动态、ERP的资源状态、HCM的人员情况能实时交汇,决策者看到的不再是孤立数字,而是组织运行的完整图景。
它不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减少信息盲区,让判断建立在更完整的事实基础上。当团队能更快识别风险、更准把握机会,决策质量的提升便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