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前企业的运营方式,不少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市场环境的变化让一些过去被忽略的成本项变得敏感,比如重复性人力投入、跨系统操作耗时、流程卡点导致的延迟等。分析多个行业案例发现,单纯压缩开支的效果有限,更多企业转向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运作方式。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系统,在部分企业中被用于支持这类调整,其核心是借助自动化能力减少低效环节。
降本不只是减少支出
提到降本,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缩减人员、控制差旅或减少外包。但这类措施往往有明确边界,过度执行还可能影响业务稳定性。真正的空间常常隐藏在日常流程中——比如一份合同要经过多少环节才能归档,一个订单信息需要在几个系统间手动录入,一次审批因为提醒不及时延误了几天。
AI降本计划的重点,是识别这些隐性消耗,并通过技术手段缩短路径。它不追求一次性大幅削减,而是通过持续优化,让组织在维持原有产出的情况下,降低单位任务的资源占用。
无代码RPA:让业务人员参与自动化
传统自动化工具多由IT部门开发,周期长,修改成本高。一线员工最清楚哪些环节可以简化,但缺乏技术能力实现。LAIDFU引入无代码RPA支持,允许非技术人员通过拖拽、勾选等方式配置自动化流程。
例如,财务人员可以设定规则:当收到特定格式的发票邮件时,自动提取金额、供应商名称、付款日期,并填入ERP系统。销售助理可创建任务:客户签约后,自动生成服务协议、开通账户权限、发送欢迎邮件。这些操作无需编写代码,调整也更为灵活。
管理层的可视化控制环境
系统为管理层提供统一视图,用于触发、监控和评估各类自动化流程。每个任务的执行状态、耗时、成功率都可追踪,异常情况实时提示。
比如,某项数据同步任务连续三次失败,系统会标记问题节点并通知负责人。管理者也能查看不同部门的自动化覆盖率,了解哪些流程已稳定运行,哪些仍依赖人工干预。这种透明度有助于判断投入方向,避免资源浪费在低效环节。
流程优化的持续迭代
AI降本不是一次性项目。LAIDFU记录每次任务执行的数据,包括开始时间、完成节点、参与角色等。这些信息可用于分析瓶颈所在——是某个审批环节等待过久,还是某类文件经常需要返工。
基于这些观察,企业可逐步调整流程设计。例如,将非核心事项改为批量处理,或为高频任务设置优先级通道。优化后的规则再次通过无代码方式配置进系统,形成“运行-观察-改进”的循环。
自动化不等于无人参与
系统不会完全取代人工操作,而是将人从重复劳动中释放出来。员工不再需要每天手动导出报表、核对数据、转发邮件,而是专注于需要判断和沟通的部分。
比如,合同审核中的格式校对由RPA完成,法务人员只需聚焦条款风险;订单录入由系统自动填充,客服可将时间用于解决客户特殊需求。这种分工让人力配置更贴近实际价值创造。
成本变化的另一种体现
AI降本的效果不一定立刻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它更多体现在组织响应速度的提升、错误率的下降、员工精力的重新分配。当大量琐碎任务被自动化处理,团队能更快应对突发需求,项目周期缩短,客户反馈更及时。
LAIDFU在此过程中,更像是一个可调节的支撑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节奏,逐步将适合的流程纳入自动化体系,而不是一次性推翻重来。这种渐进式调整,降低了实施风险,也让变化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