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推进AI降本计划时,往往期待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规划到落地的过程中,许多实际问题容易被忽视。如果处理不当,不仅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还可能带来新的管理负担。以下是几个常见挑战及应对思路。
目标模糊:降本还是增效?
一些企业将“引入AI”直接等同于“降低成本”,但缺乏对具体目标的界定。是减少人力投入?压缩运营周期?还是降低错误率?不同目标对应的实施方案差异很大。
例如,若目标是缩短订单处理时间,重点应放在流程自动化和信息流转效率上;若为减少人为失误,则需强化AI的校验与提醒功能。在项目启动前,明确核心诉求,才能避免技术应用偏离实际需求。
数据可用性不足
AI的运行依赖稳定、准确的数据输入。但现实中,企业数据常存在分散、格式不一或更新滞后的问题。客户信息在CRM中,交付记录在邮件里,合同变更又记在个人笔记中——这类情况导致AI难以获取完整上下文。
即便系统能接入多个平台,若原始数据质量差,输出结果也可能失真。因此,在部署AI前,有必要对关键业务的数据流进行梳理,确保核心环节的数据可获取、可识别、可持续更新。
忽视员工的实际使用体验
AI工具若设计复杂、响应迟缓或与现有工作习惯冲突,员工可能选择绕过系统,回归手动操作。这种“系统上线、使用落空”的情况,往往源于前期调研不足。
真正有效的AI应贴合一线工作场景。比如,销售人员更关注快速响应客户,而非填写字段;客服人员需要简洁的提示,而不是冗长的分析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应让使用者参与测试和反馈,及时调整功能设计。
部署模式的选择影响长期运行
AI系统的部署方式直接关系到数据安全与运维成本。部分企业担心数据外泄,倾向私有化部署;而中小型企业可能更看重上线速度,偏好云端方案。
以万达宝LAIDFU(来福)为例,系统支持私有化部署,也兼容阿里云等线上环境。企业可根据自身IT能力、安全要求和预算情况灵活选择。数据来源在企业授权下接入,不经过第三方中转,保障了信息的可控性。
缺乏持续优化机制
AI不是“一装了之”的工具。业务在变,流程在调,客户需求也在演进。如果系统上线后缺乏反馈闭环,其效果会随时间递减。
建议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关注AI的实际使用频率、任务完成率、人工修正次数等指标。通过持续优化规则和知识库,让AI保持与业务同步,真正成为可成长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