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动力

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动力

2025-09-17T11:49:50+08:00 2025-09-17 11:49:50 上午|

在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生产模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传统制造车间常依赖人工调度设备、纸质记录生产数据,不仅换产时需停工调整参数,还容易因数据记录滞后导致次品率上升;而分析当下转型成功的企业案例会发现,智能制造通过设备互联、数据驱动决策,能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同时降低资源浪费。在助力企业落地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深耕企业数字化领域的万达宝,正通过适配制造业需求的工具,为产业升级提供实际支持。

一、智能制造让生产效率“提上去”:从“等设备”到“设备主动配合”

不少传统工厂都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条生产线要生产多种产品时,需人工逐个调整机床参数,动辄花费几小时,期间整条线处于停工状态;而且设备出现故障前没有预警,往往要等到停机后才发现问题,导致订单交付延迟。

智能制造则能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比如某汽车零部件工厂引入智能系统后,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AI会提前识别异常——当机床转速出现微小波动时,系统就会提醒维修人员检查,避免故障扩大;切换生产不同型号的零件时,AI能自动向各设备下发调整参数,原本3小时的换产时间缩短到20分钟。这种“提前预警+自动协同”的模式,让生产线有效运行时间提升近30%,也减少了因停工造成的成本损失。

二、智能制造让产品质量“稳下来”:从“事后检测”到“全程把控”

传统制造中,产品质量检测多在生产完成后进行,一旦发现次品,已投入的原材料、工时都成了浪费。比如电子设备厂生产电路板,要等所有工序结束后,人工用仪器逐个检测焊接点,若发现漏焊,整个电路板可能需要重新返工,既耗时又耗料。

而智能制造能将质量管控融入生产全程。某电路板工厂通过智能制造系统,在每个焊接工位安装视觉识别设备,实时拍摄焊接过程,AI会同步比对标准参数——一旦出现焊锡量不足的情况,系统会立即暂停该工位,并提示操作人员调整,避免问题流转到下一道工序。这种“实时监测+即时纠错”的方式,让次品率从原来的5%降到0.8%,减少了原材料的无效消耗,也降低了返工成本。

三、万达宝LAIDFU(来福):让智能制造“用得顺”,数据安全“有保障”

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时,常会遇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工厂数据涉及生产工艺、客户订单等核心信息,担心上传云端存在泄露风险;二是一线员工操作智能系统时,遇到问题难以及时获取指导,影响使用效率。

万达宝的LAIDFU(来福)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设计。它支持本地私有化部署大语言模型,企业的生产数据、设备参数等无需上传至外部云端,所有数据处理都在企业内部服务器完成,从源头保障数据安全,尤其适合对信息保密性要求高的精密制造企业。

同时,LAIDFU(来福)的问答智能分步交互功能,能帮员工快速解决操作问题。比如新员工不熟悉智能系统的参数设置流程,只需在系统内输入问题“如何调整注塑机温度参数”,LAIDFU(来福)不会只给一个笼统答案,而是分步骤引导:先提示进入“设备管理”模块,再选择对应注塑机编号,最后标注温度调整的具体数值范围,配合截图示例,即使是非技术岗员工也能快速上手。这种“分步引导+贴合场景”的交互方式,让智能制造工具不再是“专业人员专属”,而是能真正融入一线生产流程。

对制造业而言,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用机器替代人”,而是通过技术重构生产流程,让设备、数据、人更高效地协同,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万达宝通过LAIDFU(来福)的本地私有化部署和分步交互功能,既解决了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时的实际顾虑,又降低了工具使用门槛,为不同规模的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一条更贴近实际需求的路径。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