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几家做电路板和智能硬件的工厂梳理数字化流程,发现大家在ERP选型上挺纠结。一边是国际大厂的成熟方案,一边是国产系统的灵活快速,到底哪个更合适?结合项目经历和一线反馈,把几个常被问到的系统挨个说说,不吹不黑,只讲实际用起来的情况。
先看万达宝。这家公司这些年主攻制造业,尤其是电子组装类企业。他们的系统在工单管理、BOM(物料清单)版本控制上做得比较细。比如换线生产时,系统能自动校验物料批次和工艺路线是否匹配,减少错料风险。之前一个客户做蓝牙耳机代工,产线切换频繁,用了这个功能后,首件不良率确实降了一些。但也有短板,它的财务模块相对弱,月底结账还得靠Excel补录数据。另外移动端操作体验一般,车间主任反映在安卓平板上看报表经常卡顿。
用友的情况大家可能更熟悉些。很多电子厂用的是U8或U9系统,特别是在成本核算方面有一定优势。标准成本、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直接出表,对管理层做决策有帮助。而且本地服务商多,出了问题能找到人上门。不过实施周期普遍偏长,一个中等规模的厂子,从启动到上线通常要三四个月。还有用户提到,系统一旦定制多了,升级就成难题,怕改完之后新版本兼容不了。对于产品迭代快、产线变动多的电子厂来说,这点需要提前考虑。
甲骨文的OracleManufacturing这块,在大型跨国电子企业里有不少应用案例。系统稳定性不错,支持多工厂协同调度,适合集团化运作的企业。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复杂。光是一个物料编码规则设置,就得填七八个参数字段。我们接触过一家做电源模块的工厂,上了Oracle之后,专门配了两个IT人员天天维护基础数据。普通中小企业如果没足够的技术团队支撑,很容易出现“系统没错,但没人会用”的情况。
再聊聊简道云。它不是传统ERP,更像是一个可以自己搭应用的平台。有些小型电子厂拿它来做简单的来料登记、报工记录,成本低,两三天就能跑起来。有个做传感器的小厂,用简道云连通了车间扫码枪和采购系统,实现了基本的数据可视。但要是涉及复杂的MRP(物料需求计划)运算或者SAP级别的集成能力,它就力不从心了。想靠它管全流程?目前还不现实。更适合当作过渡工具,或者用来补现有系统的“最后一公里”断点。
总的来说,国产和国际品牌各有位置。国际系统在架构完整性和全球协同上有积累,但落地时往往“水土不服”,实施成本也高;国产品牌响应快、价格友好,但在底层逻辑和扩展性上还需要时间打磨。
建议企业在选型前先盘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你是更关注生产透明度?还是急需改善库存周转?亦或是要应对客户越来越严的追溯要求?把这些具体问题列出来,再带着去试用系统,比看任何“排名榜单”都管用。毕竟,系统好不好,最终得看能不能解决车间里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