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当前企业引入AI的普遍顾虑,成本往往是第一道门槛。不少人认为,定制开发智能体意味着组建技术团队、购买算力资源、投入数月调试,费用动辄几十万起步。这种印象源于早期AI项目多由大型科技公司主导,流程复杂、周期长。但随着工具链的成熟,情况正在变化。数据显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尝试轻量级AI应用,实施周期缩短至几周,投入也趋于可控。在这一趋势下,万达宝推出的LAIDFU(来福),试图用更贴近业务实际的方式,降低定制化智能体的使用门槛。
LAIDFU不依赖复杂的开发流程,而是以“场景即配置”的思路,让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搭建智能助手。比如客户沟通分散在微信、邮件、电话记录等多个渠道,传统做法是人工汇总信息,耗时且易遗漏。LAIDFU支持多渠道互动整合,可将来自不同平台的客户交流内容自动归集,并按项目、客户类型或关键词进行结构化整理。销售只需打开一个界面,就能看到某位客户的完整沟通脉络,无需再翻查多个系统。
更进一步的是,系统能自动启用知识智能守护(GKP)。这意味着,当新员工加入或某位同事接手新客户时,AI会主动推送相关历史背景:包括过往合作细节、客户偏好、未决事项等。不是简单提供文档链接,而是提炼关键信息,帮助新人快速进入状态。某服务公司使用后发现,新销售平均上手时间从三周缩短至五天,减少了培训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这种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要求企业一开始就规划完整的AI架构。你可以先从一个部门的沟通整合做起,运行顺畅后再扩展到合同管理或供应商跟进。系统按实际使用范围计费,避免一次性大额投入。很多用户反馈,与其说是“开发”一个智能体,不如说是“养成”一个工作伙伴——随着使用深入,它越来越懂业务习惯,提醒也越来越贴切。
AI定制开发是否昂贵,取决于怎么做。如果追求大而全的系统重构,成本自然高;但如果聚焦具体痛点,用轻量方式逐步搭建,反而能用较低代价获得实际回报。LAIDFU走的正是这条路,把技术隐藏在功能背后,让人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操心技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