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智能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上系统、换流程、全员培训。动静大,成本高,最后用起来的可能就几个报表功能。其实,智能化不一定要推倒重来。有些变化,是从细节处慢慢长出来的。
AI在企业里的真正作用,未必是替代谁,而是让日常运转更顺一点。比如一个合同审批卡住了,没人知道卡在哪一环;某个客户连续三次询价但没下单,销售也不知道背后原因。这些问题,传统系统记录不了,开会也难发现。但AI可以盯住这些“小裂缝”,给出提示。
万达宝LAIDFU(来福)走的是轻量接入的路子。它不像传统软件那样要求企业改流程、统一数据格式,而是允许用户自定义接入端。你想接企业微信,可以;要用钉钉、飞书、内部邮箱,也没问题。甚至某些特殊系统,比如工程图纸管理平台或客服工单系统,也能通过开放接口连进来。重点是,企业按自己的节奏接,不用一次性把所有系统都打通。
更实用的是“用户自定义嵌入属性”功能。不同部门关心的东西不一样,销售在意客户反馈关键词,财务关注付款周期变化,生产部门留意物料延迟次数。LAIDFU允许每个团队自己定义要追踪的标签。比如销售可以设置“价格敏感”“决策链长”这样的属性,系统会自动从沟通记录中识别相关表述,并打上标记。时间一长,这些标记就能帮团队看出哪些客户容易犹豫,哪些需要加快推进。
有家做工业配件的公司用了这个功能后发现,他们一直以为最活跃的客户群体是中小厂商,但AI分析沟通数据后显示,真正有采购意向的,反而是那些提问细致、但回复慢的大客户。之前因为跟进节奏不对,错失了好几个订单。调整策略后,转化率明显提升。
这种智能化,不靠堆技术,而是让系统更“懂”业务。LAIDFU不预设标准流程,也不强推统一模型,而是把定义权交给使用者。企业不需要一开始就规划“全面智能”,而是从一个部门、一个场景试起。今天加个客户标签,明天接个审批系统,慢慢积累,变化就出来了。
真正的升级,往往不是一声令下,而是当员工发现“这个工具能帮我少做重复事、多看出一点门道”时,自然用起来的。AI的作用,不是制造复杂,而是让复杂的事变得不那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