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制定降本计划时,常把AI助手看作一项“额外投入”,担心成本不可控、见效慢、与现有管理脱节。于是,要么观望不前,要么一窝蜂上马,结果预算超支却未见实效。问题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如何规划这笔支出——它不该是“项目式”的一次性投入,而应是“渐进式”的能力构建,与现有流程逐步融合,边用边调。
AI助手的预算规划,首先要明确一点:它不是替代人力的“裁员工具”,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协作者”。真正的节省,不来自直接削减岗位,而来自减少重复劳动、缩短流程周期、降低出错成本。因此,预算不应只算“买系统花多少钱”,更要算“省下多少隐性消耗”。
一个务实的预算框架,可以从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小范围验证,控制初期投入
选择一个痛点明确、流程清晰的场景试点,比如销售周报整理、采购订单跟进或报销审批提醒。这类任务重复性高、规则明确,适合AI快速上手。预算重点放在系统配置和基础对接,不必追求全面覆盖。万达宝LAIDFU(来福)支持按需启用模块,企业可先开通一个功能点,测试效果后再决定是否扩展。这一阶段的投入可控,通常远低于雇佣一名全职员工的年成本,风险低,决策压力小。
第二阶段:流程嵌入,释放管理精力
当试点见效,可逐步将AI助手嵌入更多业务环节。LAIDFU的价值在于,它为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环境,来触发、监控和评估各种业务流程,无论这些流程是否需要人工干预。例如,系统可以自动触发合同到期提醒,监控项目审批进度,评估某类任务的平均处理时长。管理者不再需要靠会议或催问来掌握情况,而是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了解流程状态。
这种能力,让管理成本悄然下降。主管不必再花大量时间协调、催办、汇总信息,AI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和初步判断。预算在此阶段应侧重于流程优化设计,而非技术开发。企业可调配内部管理骨干参与规则设定,将经验转化为系统逻辑,避免依赖外部顾问,进一步控制支出。
第三阶段:持续迭代,形成正向循环
当AI助手成为日常运作的一部分,节省的时间和资源会逐渐显现。原本需要两人轮班处理的订单跟踪,现在一人加AI即可应对;月度数据汇总从两天缩短至两小时。这些效率提升,可以直接转化为人力配置的优化空间。预算规划也应从“投入”转向“收益再投入”——将节省的部分成本,用于扩展AI在其他部门的应用,如人力资源的绩效辅助、市场的客户线索挖掘。
在整个过程中,LAIDFU的设计理念支持这种渐进模式。它不强制企业一次性重构流程,而是允许从一个提醒、一个报表、一个审批节点开始,逐步积累价值。系统既能全自动执行任务,也能在关键环节保留人工确认,确保安全可控。所有操作可追溯,便于评估投入产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