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协作的堵点,往往藏在那些“看不见”的缝隙里。销售部门等不及产品更新说明,财务催着项目组补交票据,研发抱怨需求变更没有同步。这些摩擦不是因为员工不努力,而是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时,容易失真、延迟或丢失。每个团队有自己的节奏、工具和优先级,协调成本随之上升。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引入AI助理,试图让协作变得更顺畅。但如何用,才能不流于形式?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把AI助理当作“自动催办员”,让它不断发消息提醒谁该做什么。这或许能短期推动进度,但久而久之,只会让员工对提示麻木。真正的协作优化,不在于催得更勤,而在于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让信息流动更自然。
比如,市场部启动一场推广活动,需要设计、法务、销售多方配合。传统做法是建群、开会、发文档,过程中总有成员遗漏信息。如果有一个AI助理能接入各方使用的系统,在活动立项时自动拉出关键节点,根据进度更新各团队待办事项,并把法务的审核意见直接关联到设计稿版本,就能避免反复确认。更重要的是,它能记住“谁在什么时候同意了什么”,减少事后扯皮。
实现这种协同,离不开灵活性。不同企业、不同项目,协作模式各不相同。标准化的流程模板往往难以覆盖所有情况。以万达宝LAIDFU(来福)为例,它支持企业按需创建多个AI助理,每个可承担不同职责——有的负责项目进度追踪,有的专管合同审批流转,还有的用于内部知识查询。这种“无限AI助理”的设计,意味着企业不必强求所有事务走同一套路径。
同时,LAIDFU允许用户自定义功能模块。销售团队可以搭建客户意向跟踪工具,人事部门能配置试用期反馈收集流程,甚至某个临时项目组也能快速生成专属协作空间。这些模块不依赖技术开发,由业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配置,上线速度快,调整也灵活。当工具能跟着业务走,而不是反过来让人适应工具,跨部门协作的阻力自然降低。
此外,信任是协作的基础。许多员工对AI参与敏感流程持保留态度,担心数据被滥用或误判。LAIDFU在设计上强调数据可控性,企业可自主决定信息范围和权限规则,AI的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可查。这种透明性,有助于打消顾虑,让团队更愿意开放协作。
AI助理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它可以减少重复确认、信息断点和流程盲区。当每个部门都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工作,同时又能被系统有效连接,协作就不再是“靠人盯”,而是“靠机制流转”。这种改变,未必轰轰烈烈,却能在日常运作中,让组织变得更轻快、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