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类零售市场,价格体系的稳定与渠道的规范管理,直接关系到品牌信誉与经销商利益。然而,跨区域销售、价格混乱、产品串货等问题长期困扰着酒企。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借助ERP系统,实现对渠道与价格的精细化管控。
渠道价格为何容易失控?
酒类产品通常采用多级分销模式,从厂家到代理商、经销商,再到终端门店,链条较长。每个环节都可能因区域市场差异、促销策略不同或库存压力,出现私自降价、跨区销售等行为。一旦某个区域价格被拉低,极易引发“价格战”,影响整体品牌形象,甚至导致经销商之间矛盾激化。
此外,缺乏实时数据反馈,企业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各地实际售价与流向,等到问题暴露时,往往已造成较大影响。
串货:侵蚀利润的隐形“蛀虫”
所谓“串货”,即经销商将产品销售至非授权区域。这不仅打乱了区域营销节奏,还可能因不同区域定价策略差异,引发价格冲突。更严重的是,串货商品一旦流入监管薄弱的市场,还可能带来假货混入、售后服务缺失等风险。
传统依赖人工稽查或电话回访的方式效率低下,且覆盖面有限。企业急需一种能够自动识别、预警并追溯串货行为的管理工具。
ERP如何成为管理抓手?
一套专为酒类零售设计的ERP系统,不应只是财务或库存的记录工具,更应具备深度业务管控能力。以万达宝的酒类ERP为例,其在渠道价格与防串货管理方面提供了系统性支持。
- 价格策略灵活配置,保障区域价格稳定
系统支持按区域、客户等级、销售渠道设定差异化价格政策。例如,华北市场的经销商A和华南市场的经销商B,即使销售同一款产品,系统也可根据预设规则自动匹配对应价格,避免价格信息混淆。
同时,系统可设置价格浮动区间。当销售订单价格低于设定底线时,系统自动拦截或提示审批,防止恶意降价行为。
- 批次与序列号追踪,实现流向可查
每一批次酒品在出库时,系统可绑定唯一的批次码或序列号,并记录发货客户与区域。产品从出厂到终端的每一个流转环节,均可在系统中追溯。
当市场出现疑似串货产品时,只需输入产品编码,即可快速定位其原始发货路径,判断是否属于跨区销售。
- 智能预警机制,主动发现异常动向
系统内置防串货规则引擎,可根据客户收货地址、实际销售区域、物流信息等数据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某经销商频繁向非授权区域发货,或某区域突然出现大量非本地编码产品,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管理人员介入调查。
这种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的模式,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
- 终端数据反哺,优化决策依据
通过与经销商或门店的系统对接,企业可获取终端销售数据,了解各区域真实动销情况。结合库存与流向信息,有助于科学制定促销策略,避免因库存积压导致的低价抛售行为